【三味悦读】知兴替 明得失 向未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知兴替 明得失 未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知产一庭 侯楠竹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我读《中国哲学简史》最真切的感受。在历代各家哲人的智慧光芒中,冯友兰先生带领我们通中西,贯古今,领略中国哲学气象。俯仰宇宙之间,我忽而体悟到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的点滴觉知。

一是“望尽天涯路”的历史觉知。

以时间为轴,《中国哲学简史》将中国历朝历代的哲学思想串联起来,贯通古今。它既保留原文的精妙之处,也有启迪思考的阐释注解,讲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再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脉络清晰,纵横捭阖。

通读冯友兰先生所述儒家思想两千年的发展史,会发现其总能适时进行调整和革新,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开始,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统一的汉帝国稳定之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经学家引阴阳、五行学说入儒,建立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使儒家在关注人世的基础上开始拥有更广阔的宇宙视野,呼应君权统一的社会需要魏晋时期儒家又尝试与佛教、道家结合形成新的学派,以回应政治形势和社会关系的需求变化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伦理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到了宋代,儒家汲取道家的宇宙观道家、佛家的心性观念,发展出被称为“新的儒家”的理学、心学思想自元代至清末,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带有禅学色彩的心学也影响一代又一代士人的生活。可见,中国儒家思想保持包容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与时代发展契合、与社会需求同频,与政治建构相辅相成。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大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体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从中我们体悟“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学习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历史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明古今,知兴替,从而便有了历史的觉知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探索。

各个哲学学派的思想荟萃,“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精研细读中,便逐渐涵养光风霁月的境界,修炼谦逊宏大的胸怀。

儒家以道德为要,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讲究仁义、忠恕、知天命,实则是精神的探索和生命的归途。在生活和工作不经意的检验中,感悟碰撞出思想的共鸣。从“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我们知晓任何一项事业的进步,都要以宽容仁爱之心与他人合作,以共同的事业团结身边之人、感染共事之人、激励同行之人。从孔子的“尽人事、知天命”,我们的事业要取得成功,需要很多机缘和努力的结合。但是这种恰如其分的结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计成败,全力以赴。尽应尽之事,即便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我们也问心无愧,我们将不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竭尽全力奋勇拼搏,便无愧于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外部情况如何变迁,都要在中心大局中找准定位,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保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定力,奋力攀登中将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三是“蓦然回首”的初心回望。

冯先生也在书中讲,“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反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义务。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应当多一些沉思默想,多一些躬身自问,什么是我们应当坚守的价值追求?什么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值得我们再回首、再反思、再提升。

我们党历来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一往无前向前冲,更需要蓦然回首的检视、纠偏和修正,这就是哲学的力量,也是我们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求,上海法院系统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的工作主线,探索审判监督管理理念和模式变革,促进司法质效提升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我们也要学习中国哲人,坚持守正为本、不忘初心。在坚守正道、坚守真理的同时,立足现实之需,学习新思想,探索新技术,回应新关切,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新需求。

阅读次数: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