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是历史中的哲学
破产庭 胡健
哲学思想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哲学思想无法脱离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反过来也制约着哲学思想。
先秦时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天子的统治权威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彼此间征战不断。代国、虢国、中山国这些小国的愿望是活下去,避免被大国兼并,而像齐国、晋国、楚国这些大国则希望富国强兵、问鼎中原。此时的社会思想多元,各家都在思考着解决办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儒家提倡礼法秩序、道家主张全生避害、法家坚持强权治理、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等。这些哲学思想为解决当时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后,被法家思想改造后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超过了其他国家,以武力统一了天下。
但是严苛统治的秦帝国迅速崩溃了。到了西汉初期,此前连年征战使得人口大量减少、百姓疲惫不堪,统治者不得不实行黄老之学来与民休息。待国家恢复元气后,统治者急需一种思想来解释和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社会新秩序。而儒家强调的礼仪、仁爱、孝道等等有利于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且经过董仲舒等思想家的发展,“天人哲学”、“三纲五常”等思想为大一统王朝提供了完美了理论根据,自此开始,中华帝国的历代统治者都给予儒家独尊地位,儒学成为国家教育的基础。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又陷入战乱,朝代更迭频繁,门阀士族争权夺利斗争惨烈。此时新道家的兴起和佛教的迅速发展满足了动荡时代下社会各阶层安顿自己心灵的需要。
在几百年的分裂后,隋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不久后唐朝取代隋朝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时期中央高度集权,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在此背景下儒家再次复兴,被重新确立为官方教义,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同时儒家学者为了满足新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努力吸收佛、道两家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经典,由此产生了新儒学。
唐朝灭亡,经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后,赵宋王朝重新建立了强力而稳定的中央政府。两宋时期虽然外敌环伺,但是政治相对稳定、思想非常开放、经济十分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备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这个环境下,儒家学者们得以继续往哲学的更深处探索,在此过程中新儒学分成理学和心学两个学派。理学认为“理”万事万物生长的本源,要想“穷理”,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各种事物。而心学认为“理”存在于人们心中,没有私欲干扰的内心即是“理”,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格掉心中的私欲,就算没有时间研究各种事物,也有可能“穷理”。两派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理学所主张的以天理克制人欲,以道心主宰人心,得到了帝国统治者的青睐,所以理学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了官方思想。
清朝建立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理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空前加强,但此时它也沦为了清帝国集权统治和文化专制的工具,思想僵化,保守教条。在这种情形下,理学的反对者们发起了回到汉代运动,试图通过校勘和考证古代文献来还原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经典原意。到了清末,英国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我国的大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大量涌入,给我国思想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哲学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学者们运用它来解释和分析古代的观念,这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历史阶段的主流哲学思想都在回应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需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