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
民庭 还雪婷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从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渊源开始讲述,逐步梳理列宁、毛泽东等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伟大地位,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 发展之灵魂
由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文化入侵、媒体控制等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不被看好,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论断屡见不鲜。但是,回顾党的奋斗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能够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多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信仰的回报,则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我们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最终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作为青年干警,当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掌握蕴含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并指导实践,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展现司法担当与作为。
二、实体经济 发展之根基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马克思主义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本书不断强调,真正的资本家是操控社会再生产领域的金融大鳄,他们通过制定“信用规则”,掌握银行、股市、期货、保险等虚拟经济的命脉,不断用“小钱生大钱”的手段,在诱惑和控制世界的同时,利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大肆掠夺和扩张。然而,如此无序扩张下去,没有人是依靠自有的资金经营企业,没有人是依靠自有的资金买了东西再卖出去,甚至没有人是依靠手头的积蓄消费。长此以往,国家经济宛如建立在空中楼阁,经济安全宛如泡沫,随时都有破碎的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优势提供重要支撑。而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要助推消费获利释放,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民事审判庭的干警,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协助办理好每一件涉消费案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营造令人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
三、人民群众 发展之目的
人民性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根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无论怎样发展,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资本的需要,剥削人民、异化人民,让人服务于资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资本要服务于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政法干警,当坚持司法为民,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并围绕国家中心大局提供司法服务保障。例如,为建设美丽上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协助办好每一个环资案件,贯彻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为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驾护航。
马克思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事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要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融于国家的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