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悦读】坚持数字改革赋能 助推智慧审判发展 ——读《AI 3.0》有感

坚持数字改革赋能,助推智慧审判发展

——读《AI 3.0》有感

知产一庭 侯楠竹

远方不远,未来已来。若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剂,那么在如今,大数据就是当今社会信息革命的燃料。进入新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人们分析、处理、运用数据的能力得到飞跃,“创造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这场冒险,我们已经走了很远。我们身边的“云计算”已能够飞速分析,“人工智能”正在学抽象类比,“数据池”甚至能包罗万象。在AI 3.0时代,我们该如何洞察数据,把握规律,提质增效,拥抱未来?我在梅拉妮·米歇尔博士的《AI 3.0》中找到了答案。

一、开放共享,用好大数据“黄金矿”

数据赋能,以行为成。在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大数据思维,让数据开口,用数据说话。数据之所以“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万向出击,处处碰撞结果的社会运动,而非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我们要懂得挖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延伸到审判工作中,要用好数据“黄金矿”,让数据成为自己的帮手。要加强对“人、案、事”的数据结合共享,不论是司法统计分析的生成还是审判质效数据的评估,不论是司法案例文书库的检索还是政务档案信息库的核验大数据在审判工作和司法管理中得到合理运用,以此快速收集分析海量信息,整合提取对案件争议焦点有效的的关键信息点,以文书智能辅助系统提高法律文书写作效率让数据为司法工作“撑腰”

二、审慎包容,织密织牢“防护网”

数据时代,以知为始。在司法案件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海量司法数据面前,我们还应注重增强应对大数据的敏感度和主动性,在收集和存储、开发和运用数据的同时,审慎做好数据保护措施。

法院作为国家机关,有许多案件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应当着重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严格进行信息监督管理,织密织牢“防护网”,保障数据的安全使用,防止当事人隐私的泄露和数据的滥用。同时要确保云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明确审判数据安全保障的应急机制、运维范围及执行细则,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唯有审慎包容地利用数据,才能让数据赋能的智慧审判执行的公信力稳步提升,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三、以人为本,精耕智慧司法“试验田”

数据智慧,以人为本。在大数据时代,要立足本位,坚守初心,在使用数据时,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推动我们,要以大数据推动高效能治理,助力智慧审判建设,回应人民群众新时代的司法需求。

要破解人民群众打官司、解矛盾的难点、堵点,形成覆盖诉调、立案、线上庭审、执行及诉讼服务、审判监督、司法公开等多节点的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优化提升“一站式”功能,推进指尖化、电子化、自助化的诉服模式落地,拓宽人民群众诉讼渠道,努力让老百姓“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提升司法服务质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价值和意义数据归根结底对其所做之事宗旨的认知是不足的,如何运用,终究由人赋予其价值和意义。我想,以人为本,从数据中提炼出知识,上升为智慧,让数据赋能智慧审判,让智慧审判响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才是其最根本的意义,也是我们建构AI 3.0新时代的要义。

阅读次数: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