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燕 本报通讯员 刘玉洁 文/图
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要任务。今年2月,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作为单独任务板块列出,更加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同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制定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8.0版,也将“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关切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上海的营商环境为何能受到中外经营主体的青睐?司法机关又将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举措,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保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上海法院。
从“高效率”解纷到“高质量”解纷
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商事纠纷难以完全避免,如果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可能引发收益减少、投资减少等不利影响。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副庭长林彬近期办理了一起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某娱乐公司租借第三方楼宇,建成大型KTV娱乐场所,并承包给丁某实际运营。双方约定,丁某按期支付承包费,逾期付款超过一定期限和次数,某娱乐公司有权解除协议。然而,签订协议后,丁某不仅多次拖延支付承包费、推广费等累计高达1000余万元,在娱乐公司按约通知解除协议后,还拒绝交还KTV场所等。
“丁某已经无理占用KTV场所一年有余,我们一面收不到承包费,一面还要向第三方支付租金,损失持续扩大。”苦不堪言的娱乐公司一纸诉状递到了法院。
法院审理后发现,双方对解除协议没有争议,但对费用金额、违约责任等分歧较大,需要进一步补证对账。综合考虑全案审结的时间虽具有不确定性,但娱乐公司收回场所的诉求已经非常紧迫、必要。为此,法官打破传统审判思路,探索适用先行判决机制,对于解除协议、归还场所等事实已经查明的部分诉请先行判决,助力娱乐公司依法快速拿回被占用已久的KTV场所。
“法院通过先行判决方式,解决了我方的燃眉之急,保障了我方的合法权益,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宣判后,娱乐公司负责人向法官感激道。
法护营商、司法助企,公正与效率是“硬功夫”,也是“必修课”。近年来,上海法院创新专业化审判机制,加快完善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布局,通过加强庭审、鉴定、执行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控制,确保当事人最为迫切的诉求得到公正高效的解决。2024年一审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时间下降至48天,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21天,均达到近年来最优水平。
在此基础上,上海法院还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商事纠纷解决向“高质量”跨越。
2023年5月,经债权人申请,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受理某置业公司破产清算案并依法指定管理人。然而,案件受理后不久,破产管理人就收到了相关执法部门发出的告知单。
原来,该置业公司开发的某小区楼盘,紧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的淀山湖湖畔,淀山湖分支河道贯穿小区。执法部门对河道巡查时发现,小区内有一处遗留的施工坝基,已造成周围河道堵塞和垃圾堆积,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还存在防洪和生态环境安全隐患。
看着破产管理人发来的现场照片,发黑的河道上白色垃圾袋漂浮,承办法官刘琳陷入了沉思,当破产审判遇到环境资源保护,如何让没有存续价值的某置业公司“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给投资公司、债权人以及周边的小区居民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上海三中院研究后认为,一方面,破产案件办理需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体系也蕴含“环境可持续”原则。遂积极指导破产管理人代表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和清淤疏浚工作,并将相关费用作为共益债务从破产财产中支取,既解决了河道污染隐患这一关乎生态与民生的问题,也为商业尾盘资产升值为优质资产创造了条件。
问需于企 问计于企 问效于企
“作为一名‘体验官’,我在与一些企业的探讨中了解到,部分企业因为债务纠纷、股权矛盾等问题而感到困惑,但他们又对这些事情一知半解,不知道该如何维权、如何解决。”2023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嘉定区优化营商环境“体验官”唐荣球。
隐名股东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司怎样为他人提供担保、发现对方使用伪造公章怎么办……针对唐荣球提出的问题,嘉定区法院时任商事审判庭副庭长张晓霞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同时还邀请他参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查阅相关司法审判白皮书,全方位了解法院为服务保障营商环境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成为体验官以来,我看到了相关部门把企业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办,也看到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和决心,相信嘉定区的营商环境将越来越好。”结束当天的行程后,唐荣球充分肯定了法院工作,并根据自己的调研情况,通过营商环境“体验官”平台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加强商事政策宣传解读更好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见建议。
作为上海的产业重镇、制造业大区,截至2024年,嘉定区汇聚民营企业27.7万家,占经营主体比重达96%。如何深入了解辖区企业司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嘉定区法院积极响应区营商环境“体验官”机制,通过嘉定区总商会微信公众号“嘉商荟”定期发布调查问卷,广泛征集经营主体日常经营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营商环境“体验官”提出的相关建议,会同多部门建立协同反馈解决机制。
其间,该院不仅结合嘉定区“智慧汽车城”定位,研究涉新能源汽车产业案件情况和特点,形成《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产业案件审判白皮书》《“金融﹢产业”联动机制下汽车涉诉案件审判白皮书》,助力区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针对“加强商事政策宣传解读 更好化解矛盾纠纷”等建议,梳理“问题清单”,以新修订的公司法实施为契机,在该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嘉商拾话”栏目,通过营商图鉴、案例分析、漫画释法、法官心语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截至目前,已发布推文20余篇,经转发推广后阅读量累计突破12万人次。
而这些只是上海法院提高诉讼服务精准性的一个缩影。对于诉讼服务而言,只有将顶层设计“最初一公里”的意图,细化到市场所需、企业所想、群众所盼的“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举措中,才会有感受度。
近年来,上海法院坚持“走出去”问需于企,通过成立“陆家嘴楼宇法官工作室”、组建“优护宜商ing之队”等形式,倾听辖区企业真实的声音;主动“请进来”问计于企,定期开展“法企荟下午茶”“法润贤商”调研座谈会等活动,吸收来自一线的宝贵意见;积极“沉下去”问效于企,组织拍摄全国首部涉外司法专题片《老外讲故事·法治化营商环境》,以外籍当事人为主体,深入剖析上海法院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权益等方面取得的务实成效。
“这样的普法方式很接地气,直面企业的需求,解决了我们经营中的困惑,希望以后多办!”2024年8月30日,某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参加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举办的“法企荟下午茶”活动,围绕房屋租赁合同常见纠纷,在旁听巡回审判、专题讲座,并进行座谈交流后,为法院竖起了大拇指。
数助营商 “优”无止境
登录上海法院“案沪通”平台,完成身份验证,找到自己代理的一审生效案件,点击下方的“申请开具证明书”功能键,审核通过后,一份加盖法院公章的生效证明书就自动生成了。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律师权亮羽忍不住感慨:“真便捷,我要给上海法院点个大大的赞。”
作为一名民商事律师,权亮羽曾代理多起民商事案件。在这类案件中,一审判决生效后,律师需要凭借生效证明才可以帮助当事人申请执行,或者办理房产过户登记等手续。过去,生效证明一般通过线下方式办理,联系法官、提交书面申请、接收证明材料,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为此,权亮羽还曾在法律圈呼吁:“如果能够简化程序就好了。”
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上海高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并于2024年12月25日上线“案沪通”平台,研发“案件生效证明自助生成”等功能,以数字改革赋能司法为民,生效证明开具问题迎刃而解。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提升诉讼服务的便利度,这只是上海法院创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式、让企业感受“有温度的司法”的探索之一。
2023年6月,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首创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机制,针对中小微企业因涉诉信息被不完整获取,导致其在信贷融资、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中遇到困难的情况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经过跟踪调查,宝山区法院发现该机制在自动化、及时性等方面仍有更高需求,于是申报建设“企业涉诉信息澄清协同治理”应用场景,将该机制从线下推广至线上,从宝山区推广至上海全市,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为广大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
“法院提供给银行的企业涉诉信息,为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我们期待这一场景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多发展和可能性。”曾经受惠于这一机制的某绿化工程公司审计法务负责人许先生得知应用场景上线的消息后说道。
研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400余个智能辅助场景,提升类案审理效率;持续升级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为多元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途径;参与建立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平台,实现破产企业涉案信息“一网通查”……数字化平台让资源“跑”起来,数智化治理让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在推动从“治理痛点”向“幸福支点”转变的过程中,企业“感受度”也在向“满意度”转变。
新时代新征程,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中国参加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一轮评估的“测评验收年”,上海法院如何注入新动能,开创新局面?
“我们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工作合力,纵深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持续完善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企业商业法律风险防范案例库,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跟踪问效机制,发挥数助营商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司法动能。”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表示。